首页 > 最新动态 > 主旨报告 诚邀共赏丨检测技术应用与评价工作委员会 二届一次会议 暨第二届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新技术交流会
最新动态
主旨报告 诚邀共赏丨检测技术应用与评价工作委员会 二届一次会议 暨第二届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新技术交流会
2025-10-282

主旨报告 诚邀共赏

检测技术应用与评价工作委员会

二届一次会议

暨第二届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新技术交流会


主旨报告汇总

项延训 

教授(东华大学)

报告题目:服役构件跨尺度损伤超声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郭伟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

报告题目:承压设备机器人智能无损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主旨报告(一)

图片

项延训

教授

东华大学

报告题目:服役构件跨尺度损伤超声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报告摘要

随着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以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空天往返飞行器、第四代核电装备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正不断向更高参数、更复杂服役环境和更长寿命方向发展。严苛工况下,材料服役损伤演化机理复杂,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面临严峻挑战。针对这一问题,开展高精度、高灵敏度的超声检测技术研究,已成为保障国家重大装备长期稳定运行与服役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报告将介绍严苛工况下服役构件跨尺度损伤超声检测技术的国际前沿进展与关键技术难点,系统总结华东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在超声检测换能器制备、理论建模、成像算法、智能信号处理系统装备研制及工程应用验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超声检测技术在严苛环境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维护中的发展方向。


报告人简介

项延训,现任东华大学校长、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声学学会检测声学分会副主任委员、CSTM声学检测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十余项国家级项目。围绕严苛工况下高端装备服役安全保障重大需求,长期致力于结构服役损伤微弱变化声学表征理论与评价技术研究及系统研制。入选第十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获2024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1)、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1)、2015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1)等。


主旨报告(二)

图片

郭伟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

报告题目:承压设备机器人智能无损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报告摘要

承压设备是能源、石化等领域的核心装备,具有潜在的泄漏和爆炸危险。面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大型化、高参数、恶劣工况下承压设备日益增多,给传统安全检测技术带来“检不快、检不准、检不了”难题,风险急剧增大,安全保障面临重大挑战。本报告针对承压设备“高、窄、散、险”特征,在机器人智能无损检测关键技术方面开展系统攻关研究,创建了承压设备“大型容积检得快、复杂结构检得准、极端环境检得了”机器人智能无损检测关键技术。在大型承压设备检测方面,揭示了大型承压设备变摩擦表面机器人多相型运动机理,发明了难辨识焊缝跟踪导航方法和自适应移动机构,陆续研发了球罐内壁机械打磨、外壁水射流打磨、磁粉检测、TOFD检测等系列机器人,形成了从内壁到外壁、从打磨到检测全覆盖的系列机器人产品;在复杂结构管道检测方面,主要聚焦于复杂结构工业管道的细分应用场景,重点突破高精度、多弯头和变直径等问题,相继研发了储气井检测、附塔管线检测、变径管道检测和非金属管道相控阵超声检测系统等多类机器人检测产品;在极端环境安全检测和隐患排查方面,开发了多功能现场应急救援车、无人机检测系统等多款特种作业机器人。上述成果在大型球罐群安全检测、复杂结构管道全覆盖检测及化工园区隐患排查中得到应用,有力保障了承压设备安全,社会效益显著,得到了央视、《中国质量报》头版头条等广泛报道。


报告人简介

郭伟灿,浙江大学化工过程机械工学博士,2008年担任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2010年取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9年任院特级专家,担任浙江省特种设备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乌克兰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总局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浙江大学研究生校外行业导师(博导)、全国无损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总局科技委安全分委会委员、总局安技委气瓶分委会委员等学术职务。作为课题组组长负责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12项,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8项重要课题。研究过程中共发表学术论文116篇,主持和参与制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9项,取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兴检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省部级科研奖项共13项。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